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糯玉米种植及加工技术

糯玉米种植及加工技术

发布时间:2024-03-30 14:03:44

  1.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建设
  2. 麦子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获得有机物从而长大
  3. 请问==涉农知识 有那些内容 涉及到哪些块,最好全面点 有资料越多越好

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建设

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

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是安徽省教育厅07年批准建设,近年来,实验室在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以及省部级攻关等50多个相关项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

实验室形成了单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研究方向:1、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方向,建立了生物质材料和能源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率先将低能离子束技术应用于玉米、棉花、能源藻及pha、l-乳酸、d-乳酸及甲烷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和遗传转化,并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玉米对生性状基因、高直链淀粉ae基因等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发掘和创建了一批能源和材料生物新种质。先后收集和发掘玉米、棉花、甜高粱、蓖麻等能源和材料作物种质2000余份,筛选pha、乳酸、纤维素酶、脂肪酶、氢和甲烷产生菌等微生物菌种和能源藻种质100余份。2、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方向,突出农用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与利用。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先后开展了魔芋飞粉、壳聚糖、淀粉的辐照和化学改性的研究。强化淀粉和纤维基材料的创制,以玉米等淀粉、彩色棉纤维和蚕丝的材料特性和辐照与化学改性研究为基础,开展了淀粉基材料在食品上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以纯直链淀粉或高直链淀粉直接为原料的全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生产关键技术,特别是玉米淀粉辐照改性技术,进行了热塑性淀粉塑料和农用地膜、食品包装膜等产品的创制。3、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方向,利用废弃生物质发展农村能源。立足农村富足的秸杆等有机废弃物转化,开展了作物秸杆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气化和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关键技术研究。突出生物转化减少环境污染。先后开展了淀粉乙醇发酵工艺、藻类和微生物产油代谢途径的研究;还开展了淀粉质原料生产乙醇新型工程菌的构建,该工程菌可望减少乙醇生产步聚,缩短发酵时间,减少能源消耗,节省成本,形成新的工艺技术。

实验室总面积达7100平方米(含辐照中心4000平方米、天然大分子分离加工中试基地2000平方米),拥有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和微生物三个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等多个硕士点,建有国家林业辐照中心,以及联合共建的“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部级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用于遗传改良的离子注入机、10多种激光器、100万居里的钴源、基因枪、荧光定量pcr仪、激光动态散射仪、细胞遗传工作站、脉冲电泳转基因系统等;有用于材料和能源研究的钴源、高效液相分析仪,荧光分析仪、色质联用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超临界萃取仪、柱层析系统、发酵罐、冷冻干燥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成像,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

2005-201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转基因专项和农业部、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等重大课题20项,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安徽省人才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各级各类省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200余万元。五年来参与完成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工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选育了玉米、棉花和麻类等作物新品种6个,筛选微生物菌种300多份,开发农用功能材料、新型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转化新产品及新装置20余项,申请专利14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

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作物学,生物学两个一个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和安徽省作物遗传育种,作物耕作栽培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于2008年10月被批准建设,盖均益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玉米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省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玉米遗传改良以及产业化技术研究“115”创新团队带头人程备久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作物遗传育种和产业化研发队伍。

重点围绕“作物分子生物学”,“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作物生理生态”等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级以及各类攻关计划项目30多项,获得省部以上奖励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选育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1个,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为安徽省“三大粮食行动”,粮食增产计划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在作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本年度重点围绕玉米、小麦、水稻、大麦等农作物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和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先后从玉米、水稻等作物里克隆出与产量性状、光合效率、品质和抗逆等相关的基因40多个,并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尤其是利用已公布的玉米基因组数据库,系统分析了玉米全基因组抗病基因、wrky调控因子、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等数十个基因家族,形成在玉米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优势, 发表sci论文2篇, 投稿sci论文7篇。建立玉米等作物基因功能体外验证的大肠杆菌分析的技术体系, 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转基因安全高效的筛选标记技术, 构建了利用玉米红色荧光蛋白coba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突变体的廉价通用t载体。 进行了天然彩色棉彩色纤维形成机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棉花新品种研究。

玉米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优质、高产、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玉米全基因组的结构,功能,进化,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玉米基因家族的特点,为玉米基因家族功能分析研究和新基因的发掘提供依据。研究了130个基因家族的15000个基因的特点,建立了数据库,开展玉米全基因组基因家族生物信息与进化研究,分析了玉米nbs基因、wrky基因、hsfs基因等120多个基因家族一万余个基因的特征、分类、染色体定位和表达模式,以及与近缘物种高粱、水稻等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发现了玉米基因家族的进化特点。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玉米分子育种和小麦优质、高产、抗逆育种材料筛选及种质创新:

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玉米原位转化、低能离子束转基因新技术,提出了低能离子束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选育了一批新的棉花基因型材料和品系。开展了玉米、水稻淀粉、抗病、木质素和纤维素等代谢调控的转基因研究,获得高直链淀粉、低木质素和抗病毒等重要的玉米、水稻转基因材料。利用低能离子束诱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建了一批高淀粉、高直链淀粉和甜糯玉米新种质,选育高淀粉和优质甜糯玉米新品种8个。建立了完善的高效简便的玉米in planta 转化体系。

利用生理选择技术、抗性鉴定技术、品质分析技术、养分利用分析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手段相结合,开展优质、高产、抗逆、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出适合于我省淮北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同时,育种过程中积极开展先进育种理论的研究,促进现代小麦育种理论的突破。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理论创新:

高淀粉玉米组合安隆4号,推广种植5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3个甜玉米品种,推广种植6.59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62亿元;利用传统育种结合生物技术选育出三个各具特点的优质、高产、多抗甜玉米新组合。皖玉10—早熟、多抗(抗旱、耐涝、抗大小斑病)优质、高产, 双穗多穗率较高,适宜于鲜棒、冻粒和笋加工。皖玉14--早熟、多抗(抗倒、抗逆、抗小斑病和玉米螟)优质、高产、大粒型,适宜于冻粒和冻棒加工。皖玉15--优质高产多抗型加强甜玉米组合,适宜冻棒加工。是安徽省近年来自育并率先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在品质、抗逆适应性、早熟性和鲜粒加工特性上优于目前安徽生产上推广品种。

同时,建立了三个组合杂交种高产制种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甜玉米新品种无公害安全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了甜玉米种子质量和品质鉴定技术;研制出以甜玉米芯以芯代木培养香菇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平菇的培养技术;建立了鲜棒保鲜技术和冻粒冻棒加工工艺并开发出冻粒冻棒新产品。

皖玉系列甜糯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鲜穗900公斤,生育期短约80天左右,各类可溶性多糖、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含量丰富,可作为是一种优质的“水果玉米”和健康食品开发利用。目前,在安徽境内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元以上。

培育小麦新品种7个,分别为安农92484(国审)、皖麦33、皖麦41、皖麦42、皖麦48(国审)、皖麦49、安农0305。其中皖麦48、皖麦49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小麦优异育种材料,目前申报新品种省级区试及国家预试7个,分别为安农0807、安农0818、安农0822、安农0826、安农0849、安农0850和安农0711,4个品种进入生产试验。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工程技术和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

紧紧围绕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和“四良工程”,加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出了三大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研制的相关产品,并进行了推广和示范。

根据新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水平等特点,研发高效的配套技术体系,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并进行推广和应用,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效益。

二、麦子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获得有机物从而长大

主要优质农作物畜产高效栽培技术

--------------------------------------------------------------------------------

发布时间:2001-10-29 17:14:00

(一)优质水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1.技术简介

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水稻品种选育及生产比较注重于产量,对品质重视不够。因此,稻米品质普遍较差。8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重视发展优质稻生产,科研单位选育出一批优质稻品种。进入90年代,农业部和各省先后评选出一批部优和省优的优质稻品种,优质高产栽培和精加工技术也基本配套。优质稻生产发展很快,1999年全国优质水稻面积1.5亿亩*,总产量约6000万吨,分别占水稻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2%和30%。2000年优质稻面积达到1.7亿亩。但是,稻米品质差和劳动强大,生产效率低仍是水稻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又将加入wto,水稻生产急需全面改善稻米的品质和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当前粮食生产数量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应全面开展对水稻品种优化调整。“十五”期间,全国计划每年扩大优质稻栽培面积1500万亩,到2005年面积发展到2.5亿亩,以促进我国水稻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稻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项技术适宜在各水稻产区推广应用。

2.关键配套技术

(1)选用优质稻品种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用途,选用优质、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的品种。

(2)应用简便。高效的育秧新技术用塑料钵体软盘育秧或肥床旱育秧。选用灌溉方便的旱田作秧田。施足基肥,床土施用壮秧剂或用移栽灵调酸。采用精密播种器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育秧期间遇低温天气,采用地膜覆盖保温。种子播前浸种消毒防病。幼苗期喷施广增素802促生长,提高成秧率。二叶一心期喷多效吐,控徒长,促率壮苗。采用旱管理,以便节水和育出矮壮、爆发力强的秧苗。

(3)抛秧稀植应用钵体软盘育苗可采用抛栽,保证适时栽植和节省劳力。高产地区可采用摆秧。经济发达地区可采用抛秧机或精密插秧机栽秧。应用肥床旱育秧采用人工栽插和机插,要适当稀植。

(4)巧施肥料大田重施基肥,亩施腐熟优质有机肥2 000千克。施肥适当提高磷、钾的比重,有利改善品质。后期施适量氮肥或根外追肥,以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和精米率。

(5)科学灌水前期浅水促菜;中期露田晒田,控制无效美;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不断水过早,因为后期受旱会影响结实率,增加稻米望白,影响产量和品质。

(6)综合防治病虫鼠草害大田插秧前化学除草。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特别是后期要减少施用次数和控制浓度,降低稻米中农药的残留量,符合卫生品质。

(7)适时收获稻谷在黄熟期收获。提前割青会造成灌浆不足,青米率和垩白多,降低粒重和出米率,影响品质和产量。收获后及时脱粒,不堆放,以免发热造成黄米、霉米。

(8)科学晾晒稻谷 稻谷收获后及时晾晒。采用竹席和三合土晒场晒谷,尽可能不用水泥场地晒谷,以降低碎米率,提高整精米率。

3.注意事项

(1)区域化种植 优质稻发展应区域布置,相同品种种植要有一定规模,便于收购、加工和创造品牌。

(2)优质加工技术配套 优质稻高产栽培需与优质加工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商品价值高的优质米。黑米、红米、紫米采用脱壳粗加工,保持其糙米特有的颜色;白色米精加工成免淘米,以提高外观品质。同时,加入适量的香米,配制成优质配方商品米,使米饭柔软,色、香、味俱全,以创造名牌,提高经济效益。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政编码:100026

联系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庚

联系电话:010-64194506

(二)优质专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三、技术简介

优质专用小麦是指营养品质好、加工出精粉率高、制作食品烘烤品质好和蒸煮品质好的小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小麦注重于产量,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较慢,做面包、饼干、糕点的专用小麦产量不足,长期依靠进口。80年代以后,我国十分重视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科研单位选育出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1986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座谈会,1992-1995年全国评选出了一大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据近两年我国每年加工优质专用小麦的数量估算,年约需216亿千克,如按照此数量计算,全部国产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需9000万亩左右,约占小麦总面积的20%才能满足需要。“十五”期间,我国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地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的50%应做到国产化,年面积发展到50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00亿千克。优质小麦生产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不少省已筛选出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配套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适宜在黄淮地区、华北地区、长江流域等地推广。

2.技术操作规程

(1)选用优质专用品种根据不同用途选用不同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工面包、糕点可选用强筋小麦品种,如济南17phz-2-2等;制作面条、饺子、馒头,选用中筋品种,如烟农15号、鲁麦16号等;生产饼干、糕点等,选用弱筋小麦品种,如临农157.德麦4号等。

(2)选地整地优质专用麦田,宜选用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2%左右、全氮0.09%、水解氮60毫克/十克、速效磷20毫克/千克、速效钾80毫克/千克以上。麦田施足基肥后机耕,耕层25厘米左右,耙平,作厢细平。

(3)种子处理为防虫、防病,确保全苗壮苗,种子用20%甲基异柳磷剂100克加水2.5千克,拌种50千克,堆闷3小时,晾干播种。或用种衣剂包裹种子,带药带肥下田。

(4)精量播种播种量根据品种的分蘖力、发芽率和千粒重计算。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6万~12万基本苗为宜。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13万~15万基本苗为宜。播种量通常可按每千克种子出1.l万基本苗左右计算。播种方式采用宽行条播、宽幅条播。

(5)覆盖栽培 播种期温度低、干旱的地块,采用地膜覆盖或稻草覆盖,增温保墒,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表层结构,促进小麦生长,增加产量。

(6)加强管理 冬前阶段,麦苗疏密补稀,保证全匀苗。冬至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墒情适宜时划锄,促进根系发育。起身拔节期、孕穗期浇水追肥。灌浆期及时浇水。注意及时防治小麦白病、锈病和蚜虫。

(7)科学施肥施肥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的影响。施氮量充足,可提高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面筋的含量。氮肥在前期施用增产作用较大,中后期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氮肥的品种直选用氨态氮;磷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的含量有直接的影响,维持土壤中有效磷含量22~30毫克/千克,对保证小麦的高产优质十分必要;施用钾肥能提高氨基酸向籽粒转移的速度和籽粒中氨基酸再转化为蛋白质的速度,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增加沉降值,改善烘烤品质。在开花期施用钾肥对提高籽粒的蛋白含量有明显促进作用;硫素与小麦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缺硫籽粒较硬,出粉率低,面团的抗拉性差,延展力弱,面包的烘烤品质差。土壤中含硫量低于12一16毫克/千克时,作物出现缺硫问题。

一般亩产 500千克优质小麦,在整地前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纯氮9千克,五氧化二磷11.5千克,氧化钾7.5千克,硫酸锌1千克,缺硼的地块施硼砂0.5千克。追肥重点施用起身或拔节期肥,亩施纯氮9千克。在孕穗挑旗期和灌浆初期,喷施光合微肥、磷酸二氢钾,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增加粒重。

3.注意事项

优质小麦生产应做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便于收购和加工。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政编码:100026

联系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张长生

联系电话: 010-64194506

(三)优质专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专用玉米,也称特用玉米,是指与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特殊性状和特殊用途的优质玉米。一般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笋玉米、高油五米、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青贮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对于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医药业、加工业等都对作为主要原料的玉米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优质专用玉米生产的发展。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优质专用玉米的良种,并逐步应用于大田生产,如中单9409、中单3710等高蛋白玉米,高油115等高油玉米,黄玫瑰、黄金花、沈爆三号、沪爆1号、豫爆1号等爆裂玉米,特甜1号、华甜玉1号、苏甜8号、穗甜1号、金银99等甜玉米,鲜糯1号、中糯1号、垦糯1号、苏玉糯1号、闽紫糯1号等糯玉米,甜笋101、鲁笋玉1号等笋玉米,辽原1号、墨白1号等青贮玉米。

在常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上,优质专用玉米与普通玉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在生育特点上有一些不同,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主要表现在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种植密度、施肥重点和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收获技术要求等几方面。

1.品种选择

(1)品种选择的原则 品种的丰产性和品质优良性;果穗外观性状好,大小均匀一致,籽粒排列整齐;适应当地生产生态条件,对流行主要玉米病虫害有较好的抗性;用于加工的要具备加工要求的条件。

(2)品种选择的指标 高油类五米品种要求籽粒含油量在6%以上;高赖氨酸类品种要求籽粒赖氨酸含量在0.4%以上;爆裂类品种要求爆花系数20以上,爆花率不低于95%,百粒重高、秃尖率低、单穗重高,选择适当籽粒颜色和粒型(白色稻米、黄色大粒珍珠、黄色小粒珍珠)以及品种的成熟期,以达到最大爆花系数;用于鲜食的甜玉米和糯玉米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籽粒颜色的品种,用于加工的甜玉米要具备果穗着粒深、出籽率高的特点;笋玉米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专用多穗笋玉米品种或其他多穗性强的玉米品种,每株结笋2~3支以上,穗型为长筒型的为好;青贮玉米可根据当地生产生态条件选择单杆或分支的专用品种,或腊熟期后植株仍保持青嫩多汁的饲粮兼用品种。

2.播种技术

(l)隔离种植由于高赖氨酸玉米品种多是隐性基因控制,甜玉米和糯玉米都属于胚乳性状的隐性基因突变体,因此都需要隔离种植;爆裂玉米个别表现异交可育的品种(如黄玫瑰),甜笋兼用的玉米品种也需要隔离种植。可采用空间隔离或时间隔离,空间隔离一般要求在200~400米的范围内没有其他类型的玉米;时间隔离要保证隔离区内外玉米花期错开20 ~30天。高油玉米、表现异交不可育的爆裂玉米。青贮玉米品种不需隔离种植。

(2)播种条件

种子精选和包衣优质专用玉米尤其是高赖氨酸、爆裂、甜、糯、笋玉米的种子籽粒较小或予秕,自身营养较少,抗病虫和不良环境能力弱,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精选,并拌营养液和药剂,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种子包衣。

适宜水土条件只有田间土壤稳定通过一定温度时播种,才可能保证苗齐苗壮,如笋玉米的要求是10℃,甜、糯玉米要求12℃,爆裂玉米要求16℃。一般选择砂壤或壤上土质,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5%,肥力较高,ph值在6.5~ 7之间。

合理种植方式和播深优质专用玉米的播种量一般要高于普通玉米品种,并采用穴播。高赖氨酸玉米采用等行距宽行密株种植方式,播深4~6厘米;鲜食甜、糯玉米和笋玉米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大行脱~叨厘米,小行50~60厘米,播深3~5厘米;爆裂玉米播深2.5~4厘米,可等行距种植;高油玉米。青贮玉米基本同普通玉米。

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这两项技术可分别提前播种7~10天和10~15天,对于节省种子、培育壮苗、提早生育季节、争取早上市、提高产量都有明显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

分期播种 优质专用玉米尤其是用于鲜食的甜糯玉米可采用分期播种,有效延长采收期和上市时间,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分期播种的时间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对市场的预测确定,可间隔5天或10天播种一期。

3.种植密度

一般参照早熟品种密度高于晚熟品种、春种高于夏种的原则。高赖氨酸玉米多属于平展型品种,适宜密度一般为3500~5000株/亩;高油玉米一般品种植株高大,密度要相应低于普通玉米的品种,生产中多为4000~4500株/亩;爆裂玉米种子粒小,植株较小,单株生产力低,种植密度要高于普通品种,一般比当地普通玉米适宜密度增加10%~25%;甜玉米多为平展型品种,一般种植密度为5000~6000株;笋玉米种植密度~般为4000~5000株,生产中可采用品种适宜密度的上限;糯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6000株;青贮饲料玉米种植密度应略高于普通玉米。

4.施肥重点和田间管理

一般都应参照磷钾肥和有机肥一次施足作基肥,氮肥力%作追肥的原则。爆裂玉米、

鲜食甜糯玉米和笋玉米不需补施粒肥。甜、糯、笋玉米和部分爆裂玉米品种易产生分率,

田间管理上要注意及时打权去除分率。

(1)高赖氨酸玉米 高赖氨酸玉米具有穗形大、籽粒灌浆期短、粒重偏轻、抗倒能力差的特点,要注意培育壮苗、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粒重。追肥原则是运用速效氮肥调节平衡、主攻大穗、防止早衰、提高粒重的原则。

(2)高油玉米高油玉米对氮、磷、钾肥比较敏感,合理的配施对提高粒重、胚重尤其对提高籽粒含油量作用显著,而磷是提高籽粒含油率的主导因素,基肥中要重视磷的施用。由于植株高大,特别要注意控高防倒,可选用“维他灵”等生长调节剂在大喇叭口期喷施进行调控。

(3)爆裂玉米 爆裂玉米苗期生长慢,要重视施足基肥,促苗早发;增施钾肥,增强抗倒能力。追肥中要坚持偏施苗肥、重施穗肥、主攻大穗的原则。

(4)甜玉米 与普通玉米相比,施氮水平较低,施磷、钾水平较高,尤其要重视钾肥的施用,以提高营养品质和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和总糖的含量。要重施穗肥。

(5)笋玉米 追肥要以调节平衡生长和促进雌穗分化生长为重点。

(6)糯玉米 重点是在7~8叶展开时穴施追肥,促进穗位附近叶片的生长和穗分化,主攻大穗。

(7)青贮玉米 要在吐丝期追施占总量10%~15%的氮肥,以防早衰,达到蜡熟期植株仍维持青绿。

5.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普通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基本适用。需要注意的是,虫害主要防治苗期的地下害虫和穗期的玉米螟,甜、糯玉米最好用生物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块控制,或用低毒无残留的农药防治;高赖氨酸玉米要注意穗粒腐病的防治;甜、糯玉米苗期易发生草荒,必须早中耕除草。

6.收获技术要求

高赖氨酸玉米在苞叶变黄就已成熟,但含水量较高且脱水速度慢,注意在籽粒含水量降到16%以下再脱粒。为保证甜玉米甜、香、脆嫩、营养丰富和具备加工品质,以籽粒含水量为66%~71%时采收为宜,生产中一般是普甜玉米吐丝后17~23天。超甜玉米吐丝后20~28天、加甜玉米吐丝后18一30天采收。爆裂玉米在含水量为35%时即达到生理成熟,适宜收获。笋玉米生产一般与加工紧密结合,最好上午采摘,当天加工,一次摘最上部一个,不要弄断叶片,以免影响植株和下部笋玉米的生长。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政编码:100026

联系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金石桥

联系电话:010——64194509

(四)优质专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简介

我国加入wto后,大豆生产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质量不高、加工品质较差,混种、混收、混销是阻碍我国大豆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我国大豆品种选育传统上是以脂肪和蛋白质综合指标为育种目标,生产上~般是混合种植、混合收购。因此,尽管我国也育出了许多脂肪含量大于 22%和蛋白质含量超过45%的优质大豆品种,但由于混合收购与加工,优质品种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宁愿从国外进口优质专用大豆,也不愿意在国内采购,导致一方面国内市场大豆严重积压,价格下跌,另一方面进口大豆逐年猛增的尴尬局面。所以,为了增强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高脂肪、高蛋白质专用大豆品种生产,尤其在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实现专用品种单独生产、单独收购、单独加工,建立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优质专用大豆的生产与出口基地。在不同生态区域推广应用适宜的专用大豆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严格进行保优栽培。针对不可专用品种的生育特性,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技术,对播期选择、播种方式与用量、施肥方法、抗旱防涝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试验示范,摸索出适合的高产栽培模式加以推广应用,使专用大豆品种实现高产优质。同时,“十五”期间东北地区应将自己在大豆生产上的优势扩大到“绿色大豆”、“有机大豆”的发展上,扩大大豆出口。

2.技术规程与要点

(1)地块选择与整地 优质专用大豆品种应选择土壤肥力较好,自然环境破坏少,污染程度低的地块大面积集中种植,以达到高产优质。把好整地关,东北产区实行秋整地,对没有深松的地块进行机械化深耙深松整地,深松深度达到25厘米左右,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整地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使土壤结构和保肥能力得到改善与提高。

(2)选用高产的优质专用大豆品种 选择高产专用品种,如蛋白质含量达到45%的高蛋白品种黑农35、黑生101、东农42.垦农5号及脂肪含量超过22%的高油品种黑农对、开育9号、合丰40、辽豆11、合交13、嫩丰9号等。实行专用品种统一供种、高油品种与高蛋白品种分开种植。

(3)种子处理与播种 专用大豆品种种子应定期更新,杜绝年年自留种种植,保证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高于95%,净度与纯度高于98%,含水量低于12%。播前种子进行精选与包衣剂包衣,干旱地区可在包衣中加人适量保水剂。采用等距、精量半精量机械播种技术,东北地区一般在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时,按照“垄三”栽培模式及窄行密植技术要求实行小垄双行条播或大奎4~6行条播,适当增加群体密度,发挥高产品种增产潜力,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一般亩密度力争达到2.5万株左右。

(4)增施农肥,做到化肥深施与平衡施肥 根据大豆不同生长阶段需肥规律进行科学施肥,注重施用农家肥,一般亩施2500~3000千克左右。播前结合整地深松施足底肥和种肥。施肥时注意氮肥、磷肥、钾肥平衡,最好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缺什么补什么,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钾肥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在土壤缺钾地区应适当增加钾肥施用量。同时,针对一些专用品种的特殊需求施用硼肥等微肥,做到农家肥、化肥与微肥有机结合,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

(5)科学田间管理 为保证专用大豆的品质,在进行田间病虫害和杂草防治时应尽量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采取化学措施与生物防治结合的防治方法,降低化学药剂对大豆的污染。适时进行机械化收获。

(6)提高大豆抗灾能力 近年来,干旱是造成我国大豆单产不稳的主要外界灾害因素。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大豆喷灌、微灌技术,以及节水农业技术如地膜覆盖等。促进专用大豆实现优质、高产、稳产。

3.注意事项

专用大豆应严格进行规范化生产,对重迎茬问题严重的地区要进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采取包衣、种子消毒剂等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重迎茬的危害。种植密度应视土壤条件而定,对肥力差的地块不宜过多增大密度以求高产,保证大豆稳产优质。

三、请问==涉农知识 有那些内容 涉及到哪些块,最好全面点 有资料越多越好

涉农资金

涉农补贴

涉农企业

涉农犯罪

涉农收费